肿瘤治疗新技术 医术天地

  • 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

    更多移动资讯等着你

  • 抗癌故事

网聚医学资讯平台

首页
/
肿瘤医学科普
/
肿瘤前沿技术
/
肿瘤医学论坛
/
肿瘤医学文献
/
肿瘤医疗资讯
/
肿瘤名医
/
肿瘤问答
/

经颈食管癌切除的新曙光 0784

楼主:阿里2022-05-18 18:02:48 只看楼主
来源:肿瘤资讯
5月9日,第十三届中山胸部微创论坛暨2022中山胸部肿瘤多学科国际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围绕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微创治疗、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展开深入探讨。【肿瘤资讯】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专家沈亚星教授,分享经颈联合内镜食管癌微创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沈亚星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
美国心胸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Evarts A. Graham Fellow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TS)国际会员
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ESTS)委员
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委员
世界肺癌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委员
AME出版社 副社长
请您介绍胃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微创食管癌手术相比有哪些优势,目前适用于哪些患者?
沈亚星教授:食管作为起自口腔终于腹腔的空腔脏器,对外科医生而言,食管的外科切除需要具备扎实牢固的头颈胸腹部外科储备以及良好的消化道异位重建技巧,因此,食管癌外科被称作为外科学的“明珠”。对患者而言,巨大的手术创伤同样对术后恢复产生了挑战。
在此基础上,一直困扰食管外科界的一个议题是不经胸食管癌切除手术。众所周知,胸部的手术操作较为困难,而不经胸切除手术恰巧可减少患者的创伤。但食管又是纵隔器官,解剖学空间非常狭小。若采用传统硬质腔镜手术,可能出现器械操作空间不足;也可能需要人工纵隔气肿支持,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尽管Orringer、Fujiwara等国外同道已经将经纵隔食管切除术发展到相当水平,我们仍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食管癌手术技术发展,使之更符合狭小的纵隔解剖空间。我们提出了经颈内镜-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切除术,即采用单一柔性的内镜海博刀取代传统多个硬质的腔镜器械,在无需人工纵隔气肿的条件下完成全纵隔内食管的游离切除,降低手术创伤以及血液循环的影响,使食管手术的微创化及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本术式的一个适应症为既往接受过胸部手术的食管癌患者。若其选择经胸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能够应用单个传统胃镜达到游离食管的目的,克服这个困难。此外,对于T1a期局限于黏膜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切除较常见。但如果存在浸润深度达到黏膜下,成为T1b期;或者肿瘤存在多发、环周切缘过大导致管腔狭窄的情况,需要补充食管切除术。这种情况下,也可采用内镜腔镜联合进行微创食管肿瘤切除,有效控制创伤,保证手术安全性。
我国食管癌患者与西方患者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存在哪些差异?是否影响术式选择及微创手术的应用?
沈亚星教授:经颈食管癌手术的基本概念起源于西方,但由于对比邻气管损伤的担忧,欧美同道并未在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我国食管癌与西方食管癌等同于两种疾病,我国以胸中上段的鳞癌居多,西方以胸下段、甚至到腹段的腺癌居多。与欧美同行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突破了欧美的天花板,借助柔性内镜及无纵隔气肿条件,经颈内镜手术可把器械造成的创伤控制到较小的范围。
如何看待经纵隔食管切除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地位和前景?这个术式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
沈亚星教授:延续前一个问题,2015-2016年我在美国Evarts A. Graham Fellow学习期间,发现欧美食管的主要术式是Ivor Lewis手术和Transhiatal手术。但是,国内流行的三切口手术在欧美并不常见。而美国的Transhiatal手术还真是徒手进行的食管拔脱。其与Daiko教授等提倡的充气纵隔镜几乎相差一个时代的水平。在国内,经胸部或经颈部进行食管切除,都可作为手术的选项。从清扫淋巴结的角度来看,目前经胸的三切口手术是主流术式,能够最大化提供术野的暴露,从而实现淋巴结的完全清扫。经颈微创食管切除术更多可作为一项补充,可应用于无法接受经胸手术的存在禁忌症的患者。我们需要逐渐将经颈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淋巴结切除效能提高到与经胸手术的相同水平。逐步回答并解决吻合方式、吻合口瘘、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问题。
我们团队已在外科学年鉴发表文章。后续需要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安全性及可行性评价的报告以及人工智能评价残余肿瘤空间分布的探索,向前逐步推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手术取得更好的外科学和肿瘤学的平衡。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ik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亚西亚健康-肿瘤医生APP”。                
               

2022 CSCO指南 来了…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声明:亚西亚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者相关专业人士
使用“←” “→”快捷翻页
作者: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请遵守亚西亚健康网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热门标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